查看原文
其他

你跟父母的关系,就是你跟金钱的关系


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
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,
这种影响会伴随我们的一生,
甚至影响到我们的
亲子关系、亲密关系、人际交往,
乃至整个人生命运




你跟父母的关系
就是你跟金钱的关系

张德芬说:“你生活中所有的难题,几乎都逃不脱你和父母的关系。”


在每个人的一生中,对他影响最早、最大、最久的就是原生家庭。我们从出生开始,就一直受到系统成员的影响,或许我们看不见,但那些父母的思想观念、性格特点、行为方式、夫妻关系等又确确实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。


就像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所说:“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,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而这种联系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命运。


印度合一大学的创始人阿玛巴关说过:“关系并非生命中的一部分,生命即是关系。”这句话可以从很多层面来了解。想象生命是各圆圈,划分成许多区块,每个区块代表一个重要关系:你与父母的关系、你与兄弟姐妹的关系、你与朋友的关系、你与伴侣的关系、你与孩子的关系以及最重要的,你与自己的关系。


巴关说:“如果有某一种关系不顺遂,对生命就会有不好的体验;如果任何一段关系里有冲突存在,对生命的体验就会产生分裂,观点也会开始扭曲,导致你丧失连结,终至丧失合一。”只有当主要关系获得疗愈时,我们才有可能整体思考与感受。


要是关系没有被疗愈,根源就是不健康的,那么不管做什么事,都只会一次又一次的被拉回到充满冲突的状态;然而若是你的关系获得疗愈,你就会越来越向上提升,更能觉察合一感与连结感。当你活在合一与觉醒的状态时,正向感受与正面思考就会变得非常自然。


而当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处于正向情绪时,就会倾向选择正面观点,并且可以自然而然的与较高意识连结。


通常情况下,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,就是他与世界的关系。






与父母的关系
决定了你的亲密关系

一个人的婚姻是否幸福,通常在他成长的家庭和他童年的经历中就已经埋下了种子。原生家庭是个人情感经验与两性相处方式学习的最初场所。


张德芬老师在讲述自己的亲密关系之时就曾坦言,自己重复失败的亲密关系,就是来自于自己和母亲的关系。因为母亲以孤女身份嫁入大家族,吃了很多苦,年幼的她想要替母亲承担痛苦,让母亲获得快乐。就是这份对母亲的忠诚,让她无意识地选择了痛苦的亲密关系。


正如国际顶级家排导师伯图·乌沙莫所说:“所有的孩子都是爱父母的。当一个婴儿诞生在这个世界上,他是非常敞开、有爱、柔软的。他会打开自己的心,接纳外在的所有事物,包括他所得到的爱和周遭所有的压力。因为孩子会希望自己是归属于这个家族的,所以要共同承担家族中的一切,包括所有的压力和不快乐。”


小A在外人面前是一个很温和知性的姑娘,但是在与爱人相处的过程中,却总喜欢挑对方的刺,进行评价与批判。但凡一有冲突,不是说话越来越冲,骂得越来越凶,就是干脆保持沉默,冷战到底。几次恋爱,最终都以分手终结。直到后来,她才终于意识到,这一切的源头就是她和妈妈的关系。


小A在小学时因为搬家转过一次学,因为无法适应新环境,在人际关系上遇到了很多问题。但是她每次跟妈妈讲,母亲都只会说“不要和同学吵架”或是“他们只是跟你开个玩笑。”然后又会叮嘱她好好学习。久而久之,她就不愿意再和父母说话了,因为她觉得就算自己跟父母好好说话,他们也不会听。


而在她长大之后,这种无法“好好说话”的沟通方式就延续到了她的亲密关系上。面对自己的爱人,她再次回到童年的角色,成为了那个缺乏信任感,无法跟妈妈好好说话的小女孩。


就像张德芬说的:“在亲密关系中,我们都会无意识地把爱人当成小时候的父母,继续和他完成我们未完成的课题。”






与父母的关系
决定了你与孩子的关系

原生家庭的影响往往具有很强的延续性,如果我们在原生家庭里受到的创伤,没有得到疗愈和成长,那么就很可能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重演。


小B的父亲从小对他非常严格,事事都要求做到最好,如果做不好,就会骂他、惩罚他。他实在无法忍受,就哭着问自己的妈妈,为什么父亲要对自己如此残忍?难道他就一点也不爱自己吗?


妈妈告诉他:“爸爸当然很爱你,只是在他小时候,爷爷也是这样对他的,所以他不知道要怎么用别的方法来爱你。”


原来,小B的奶奶在儿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,爷爷一个人把儿子拉扯大,吃了很多苦。为了让儿子以后可以出人头地,他一直非常苛刻。有一年冬天,小B的父亲因为考试没考好,就被父亲罚在门外吹冷风直到半夜。


孩子总是会忠于自己的父母。因为从小就和父亲不亲近,小B的父亲就在潜意识里,把自己和父亲的相处模式,复制在了自己和儿子的身上。


就像国际顶级家排导师伯图·乌沙莫所说:“父母能够自然给予孩子的爱,通常是他们从自己父母那里得到的爱。作为一个父亲,如果我从我的父母那里得到很多爱,我对孩子的爱就会很自然地流动;如果我没有从自己的家庭得到足够多的爱,那么就很难把爱自然地给予孩子。”


我曾经看过一幅很有意思的漫画。孩子犯了错,爸爸拿起鸡毛掸子就要打儿子,这时候,爷爷一手拉住儿子,一手抄起鸡毛掸子就喊道:“爸爸跟你说了多少遍了,不要打你儿子!”


原生家庭的伤害之所以可怕,就是因为它会进入人的潜意识,不断支配人作出重复决定,形成恶性循环。


作为父母,我们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,必须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,修复与父母的关系,终结原生家庭的噩梦,让我们的孩子不再受到伤害。

来路不由己,但前路可期。


原生家庭的影响往往具有很强的延续性,如果我们在原生家庭里受到的创伤,没有得到疗愈和成长,那么就很可能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重演。


小B的父亲从小对他非常严格,事事都要求做到最好,如果做不好,就会骂他、惩罚他。他实在无法忍受,就哭着问自己的妈妈,为什么父亲要对自己如此残忍?难道他

就一点也不爱自己吗?


妈妈告诉他:“爸爸当然很爱你,只是在他小时候,爷爷也是这样对他的,所以他不知道要怎么用别的方法来爱你。”


原来,小B的奶奶在儿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,爷爷一个人把儿子拉扯大,吃了很多苦。为了让儿子以后可以出人头地,他一直非常苛刻。有一年冬天,小B的父亲因为考试没考好,就被父亲罚在门外吹冷风直到半夜。


孩子总是会忠于自己的父母。因为从小就和父亲不亲近,小B的父亲就在潜意识里,把自己和父亲的相处模式,复制在了自己和儿子的身上。


就像国际顶级家排导师伯图·乌沙莫所说:“父母能够自然给予孩子的爱,通常是他们从自己父母那里得到的爱。作为一个父亲,如果我从我的父母那里得到很多爱,我对孩子的爱就会很自然地流动;如果我没有从自己的家庭得到足够多的爱,那么就很难把爱自然地给予孩子。”


我曾经看过一幅很有意思的漫画。孩子犯了错,爸爸拿起鸡毛掸子就要打儿子,这时候,爷爷一手拉住儿子,一手抄起鸡毛掸子就喊道:“爸爸跟你说了多少遍了,不要打你儿子!”


原生家庭的伤害之所以可怕,就是因为它会进入人的潜意识,不断支配人作出重复决定,形成恶性循环。


作为父母,我们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,必须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,修复与父母的关系,终结原生家庭的噩梦,让我们的孩子不再受到伤害。


来路不由己,但前路可期。






与父母的关系
决定了你的人际关系


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,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,也是孩子的人格与情商的基石。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,往往会影响他之后整个一生的人际关系。


小C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,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务工,很少回家,所以跟父母并不亲近。小时候,当别人跟父母撒娇的时候,她就只能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看电视,玩玩具。她不喜欢和他人相处,甚至不愿意去幼儿园和学校。


哪怕长大后,她也始终无法融入集团。对于人际关系,她仿佛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,总觉得自己不够好,是不被喜欢的。而这种自卑感和不安全感,就是来自于她从小与父母关系的疏远。


伯图·乌沙莫说:“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爱,就会问自己为什么?而一个孩子能够得出的答案就是:那一定是和我有关。因为我不好,所以我的父母才不爱我。但事实上,这并不是你的错。”


安全感是生存于世最重要的需求之一,而一个人最早的安全感就是来自于自己的父母。父母亲密的爱,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爱的,整个世界是安全而稳定的,从而形成对整个世界的安全感。


所以,那些从小与父母亲密的孩子,长大后往往会更有自信,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。反之,孩子就很容易自卑,出现社交困难等状况。


印度合一大学的创始人阿玛巴关说:“生命中大部分的人际关系都是孩提时代与父母关系的复制。所有人际关系都反映了你与父母的关系,所有关系都会真实反映你与父母之间所发生的事。”


一个孩子如果憎恨父母的某种行为,那么他长大之后,很容易出现两种情况。第一种情况是,不断地吸引那些具有同样特质的人,重复地感受那种痛苦和憎恨,一直无法解脱。第二种情况就是,他会无意识地变得和自己父母一样,在不知不觉里活成父母的翻版。







与父母的关系
决定了你的一生命运


路易斯海在《生命的重建》一书中列出了这么些“与钱过不去”的限制性信念:


1.钱是丑恶、肮脏、邪恶的;


2.我很穷,但是我很清白;我很穷,但是我很好;


3..有钱人都是骗子;


4.我永远不会找到好工作;我永远不会挣钱;穷人永远不会翻身;


5..花钱比挣钱快;我总是负债;


6.我不应得到;我不够好,无法挣钱;


7.节省一分钱就是挣回一分钱;


8.为“不测风云”而存钱;


9. 我憎恨别人有钱;


10.只有努力工作才会有钱;


那些在物质上过得拮据,或者是拥有财富也始终感到匮乏的人,大多都有以上的某种或者几种限制性信念。


而这些信念,往往都是在他们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里塑造而成。


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几乎可以说是致命的。我们与父母的关系,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命运。


我曾经看到过一个特别形象的比喻:“小时候的我们就像一台摄像机,把我们接触的大人们的各种信息拍摄下来。等到长大之后,我们又像一台放映机,在一定外界环境的刺激下,就会把那些过去录制的信息给放映出来。”


从某种程度上说,我们的一生,都是在不断地与原生家庭纠缠。


所以,如果你觉得自己在和金钱的关系上有些问题,如果你总是无法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,那么不妨回过头去看看自己的原生家庭,看看自己的限制性信念,没准根源就在那里。


在通常情况下,我们的潜意识模式,会束缚我们,让我们无法扩展、前进,但是当你觉察到这一点的时候,你就有了突破的可能性。


就像武志红老师说的:“每个成年人的人生都是自己内心所创造的。”


张德芬说:“每个人内在都有一个童年时候因为缺乏爱和认同而造成的黑洞。”

那么,我们究竟该如何才能填补这个黑洞呢?过去的已经不能改变,但至少我们还有当下。


面对原生家庭的问题,像鸵鸟一样逃避是没有办法 的,最重要的就是去看见这一点,并且以一个成年的姿态,去重新修复与父母的关系,完成自己的人生功课。


家庭系统排列大师伯图曾经说过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,他说:“有的时候,家庭就像一片沙漠,遍布干涸和黄沙,表面上并没有鲜花,但是我们一直往下挖,10米,100米,甚至上千米,只要挖地足够深,就一定可以找到水源。然后这个水源慢慢涌出来,来到沙漠的表面,那些干涸了的爱的种子就会发芽,开花。”


无论在哪个家庭,哪对伴侣,内心深处都有这样一份爱的存在。它之所以会被隐藏起来,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伤痛,都曾经被某些人伤害过,也曾伤害过别人。但是当我们营造出合适的氛围,并且准备好去审视这些创伤,爱就会重新出现。


而我们唯一要做的,就是去找到那份爱。




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



👇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进入生活馆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脑场爱能量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